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药草功效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药草功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古时候大夫如何辨别药草的功效?
世上最严谨的就是医学,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也是极为严谨的。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,又尊重实践,一切以实际情况为重。
具体到古人关于药草功效的辨别,大致有这样几个阶段。
最早的时候没有理论,也没有经验,对药草只能去逐步实验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,就是处于这个阶段。
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,产生了阴阳五行的理论。中医引进阴阳五行理论,结合前人的经验产生了中医自己的理论体系。
具体到药草上。先按照五行理论进行归经,再根据药物对人体的具体作用进行总结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论加实验,才能得出结论。所以关于药草的功效,不是某个人拍下脑袋说出来的。要不然,出了问题谁对病人负责呢?
举个例子。比如熟知的枸杞子,网络上吹捧的滋补良药。枸杞子红色,味甘。依照中医的五行理论,红色应该归属心,味甘应该归属脾。
可是自古以来根据实际效果,医家都把枸杞子归经为:肝、肾、肺经。没有人同意把枸杞子归经为心、脾经。
然而现在,仍有很多中医生坚持按照理论把枸杞子归到心经、脾经。有补益心和脾的功效,只适合于寒性体质的人。认为枸杞子不但不会补益肝肾,还会因为促进心经而激发欲望,反而有损于肝肾功能。
中医尊重理论,也尊重实践。比如《神农本草经》里,除了对理论的论述,把很多药物的功效也记述下来。连药物的配伍,具体的使用,甚至连病人什么时间服药都详细论述。从中可以看出,古人对病人的敬重和严谨。
古人很看重实践的,实践出真知。看看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对用药时间的描述:“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后服药;病在腹以下者,先服药而后食;病在四肢血脉者,宜空腹而在旦;病在骨髓者,宜饱满而在夜。”
草药是中医,还是中医是对草药的解释?
世界各国从远古走到现在,都有自己本土的医学实践和传承,其中植物药是必备的一员。或者直接生吃进肚,或者捣成汁敷在伤口,或者组合起来熬成汤,其实各国做的事情,理论上或许没有中医理论那么庞大和完备,但在操作环节其实都差不太多的。
所以,各个国家和地区尚在使用和有一定效果的植物,都是其本土的草药,在中国就是中药,在泰国就是泰药(比如青草膏),中医可以对中药所用的植物这么理解和使用,泰国可以对其本土植物那么理解和使用,各行其道,彼此共存,平等互利,都是人类伟大智慧的传承和结晶。
头条尽是这种不懂中医学,把中药当做中医来理解的人。只说最基本的一点,中医看病是靠望闻问切获知病人的症状(中医并不把口腔溃疡流鼻血之类的成为疾病,而是理解为某种原因引起的症状),通过症状结合中医理论判断出病因(中医理论中心肝脾肺肾是其理论体系内自有的说法,并不实际指人的器官。),然后结合个人体质将对症药方(药方多数都是组合的)中的药材进行适当增减调整。这也只是中医治疗方式中的一种。
所以不要把中药等同于中医,不要用对某种物质性质功能的描述来判断中药,不要用还并不完善的科学理论来评价本身站在很高层次的哲学理论。
这个问题作为门外汉问得相当有道理,草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属于中医,其实不管你用不用,草药的作用就在那里,而且不同的医学对于相同的草药地解释是不同的,比如诃子这味草药,藏药,蒙药,中药的解释都是有所区别的,而临床的应用也不太相同,在藏蒙药物中,诃子类似于中医甘草的作用,这显然是不同的应用经验造成。
所以,严格意义上来讲,只有纳入中医药用药体系的药物才能算是中药。失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也就不算是中药了,随着医药学体系的发展,中医药体系会越来越庞大,会有越来越多的药物成为中药,也有更多的草药成为化学药物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药草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药草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