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小茴香的功效与归经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小茴香的功效与归经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有人说中药中的药引子只是起到心理作用,你怎么看?
感谢邀请,欢迎关注,一起探讨祖国医药
【中药中的药引子】:简单的理解,就是药物的归经作用。
【归经】: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,即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,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疾病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,药物的归经不同,其治疗作用也不同。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,也就说明了药效所在,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,也是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,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。
【药物归经理论的形成】:药物的归经理论形成可追朔到先秦的文史资料如《周礼》以及秦汉以来的《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千金要方》等大量文献的记载,广泛论述了五味(甘、辛、酸、苦、咸)作用定向定味的概念。
【归经理论的基础】: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,以药物的治疗作用为具体病症的依据,如心经病多见心悸失眠,肺经病常见胸闷咳嗽,肝经病多见胁痛,临床用朱砂、远志治疗心悸失眠,说明他归心经,用桔梗,苏子治疗咳喘胸闷,说明他归肺经等,由此可见,归经理论通过脏腑辩证用药,从临床疗效中观察出来的。
【归经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】:归经理论伴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,如麻黄、桂枝为太阳经药,石膏、知母为阳明经药,藁本为蕨阴经药,黄芩主清上焦湿热,黄连主清中焦湿热,黄柏主清下焦湿热。
【归经与药物五味的关系】:中医理论基础认为,药物一般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不同的味道,一般认为酸味入肝经,甘味入脾经,苦味入心经、辛味入肺经、咸味入肾经。即药味辛辣,色白入肺经,大肠经,味苦,色赤入心、小肠经等,再如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,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。
【掌握归经便于临床用药】: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的药物,如肺热咳嗽,用桑白皮、地骨皮等肺经药来泻肺平喘,如胃火牙痛用石膏,黄连等胃经药来清泻胃火,如肝热目赤用夏枯草、龙胆草来清肝明目。
【用归经理论来区别功效相同的药物】:例如羌活治太阳经头痛,葛根治阳明经头痛,柴胡治少阳经头痛,吴茱萸治蕨阴经头痛,细辛治少阴经头痛。
【炮制辅料与归经的关系】:有些中药需要用辅料来炮制使用:不同的辅料也影响药物的归经关系,如用醋炮制的中药引药入肝,用食盐水炮制的中药入肾,用蜂蜜炮制的中药引药入脾等。
中药的药引子,并非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。因为中药讲究归经。比如,很多人肾阴虚,需要服用六味地黄丸,那么服用此药时,需要用淡盐水服,因为中医认为,咸能入肾,但是过咸还会伤肾,所以,用适量的淡盐水把六味地黄丸的药性引到肾经,让药物发挥更好的作用,就是药引子的作用。以此类推,都是这个道理。
以前一听到药引子就浑身发抖,就想到西游记里的妖怪要把小孩子抓取当药引子。当然小说终归是小说,中医中的药引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。
药引子,是指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的药物,在诸药中起向导的作用。中医理论认为“药引子”具有引药归经和增强药效的作用,还兼具调和诸药、养护脏腑、 制约毒性的功效,与中药配合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疗效。
有人认为药引子具有增强疗效、解毒、护胃、矫味等作用。中医认为,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,气血通过全身经络,通达至表里、脏腑并营养四肢百骸、筋骨皮毛。经络使人体表里内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。药引子如同向导,它将诸药引向特定的经络脏腑以及身体某个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。所以说,药引子有引导药力直达病所的特殊向导作用。
当然药引子也可用于心理疗法,其不是需要用到真正的某味中药,只不过是医生用来激发患者的情志治病。甚至有些药物,如“阴阳易之为病,用烧裈散主之”,现代科学还无法很好的解释。研究发现:“药引子”与现代医药理论中的“靶向作用”非常相似。这应该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药药引提供了一种思路和途径。
以上可见,药引子可以用于心理疗法,也可以引导药物定向治疗。就像行军打仗,它不是领导、主力军,倒像是一名熟知地形的向导,身手矫健的开拓者,为了达到众药特定的目的先驱。
总之,“药引子”是中医独特之处,其灵动活泼,疗效神奇,对历代医案中“药引子”的研究可以学习中医随证遣药的用药思路,也可以发掘还不被人知的中医理论以及中药特性。
悟空大师兄!有人说中药里的药引子只能起心理作用的话,就让这个人说去吧!一支能打仗的部队去新地方执行任务还要找带路的!君、臣、佐、使,得懂啊!聪明的猴子哥哥们!信不信由自己了!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小茴香的功效与归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小茴香的功效与归经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